普陀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打算来普陀区投资的老板,您想了解普陀区的哪些信息?工业用地信息、厂房租购价格、注册公司流程、招商引资政策、地方产业规划、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欢迎致电:400-116-9096
普陀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界于北纬29°32‘-30°28’,东经121°56‘-123°14’。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聚汇处,临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宁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长峙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0.5个。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地小区。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度5.5℃,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极其丰富的海产资源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资源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资源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捕鱼类。蟹虾类亦有40余种,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鹰抓虾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005年达6.03万亩,主要养殖紫菜、海带、蛤、蛏子、对虾、蟹和鱼类,其中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成功,是海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由于普陀区境内岛屿周围多滩涂,涂坡平坦蓄水渗漏性小,适宜海盐生产。2005年在产盐田总产量4.31万吨。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59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国际航道--虾峙门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20万吨载轮候船进出。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则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而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其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沿港岸设有船厂、柴油机厂、锚链厂及石油、渔网、渔机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百余家。目前,沈家门港已是客货运输综合性港口。后来居上的旅游产业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资源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海前哨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气候条件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度5.5℃,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海岛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县(区)称号,1998年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年均增长17.3%。财政总收入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49.3%和144.2%,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5.0%。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35亿元,比2002年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长34.4%。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看,这四年是普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稳中求进的海洋渔业作为全国的重点渔区,海洋渔业是普陀经济的重要基础。2006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总产值31.49亿元。渔农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渔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7%;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比2002年减少2.7%;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四年共报废拆解渔船918艘,分流捕捞渔民4525人,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7亿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5.5:33.3:41.2调整到15.5:40.7:43.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普陀境内海涂、浅海水流通畅,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深水网箱、高标准围塘等养殖新方式、新技术得到推广,全区养殖面积6.03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93亿元,其中大黄鱼的全人工养殖成功,是水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船舶修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产值33.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吨,中远船务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80.26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1.6%。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家,比2002年增加17家。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观、渔村风情和滨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去年央视《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拍摄,使桃花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200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64.6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4.2%,其中境外游客6.55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7.4倍;创旅游收入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4%。方兴未艾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普陀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和李鹏总理“扩大开放,繁荣舟山”的题词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分别规划建设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勾山海岛产业化园区,展茅丰岛工业园区和六横工业园区,假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省级东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围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线7.2公里,建成可容纳5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五”期间,普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沈家门港疏浚、东港海滨公园、虾峙渔港防浪堤工程、六横殡仪馆项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项目。专业市场培育也已初见成效,2005年舟山国际水产城被评为全国首家水产行业“四星”级文明市场,实现水产品交易量30.19万吨,交易额32.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5.3%。早在1996就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编入《中华之最》大典,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都将为普陀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历史沿革普陀区因区内的著名的佛教名胜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但是,与其他佛教名山比较,普陀山不仅是其中唯一的海岛,也是唯一来自于梵语的地名。据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然而,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之后,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不仅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时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观音菩萨的有关灵异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在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们心目中海岛所特有的神秘气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传速度。随着观音菩萨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在到经典中查找依据,并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无意中注意到这段文字与梅岑山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之初,由于译法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的《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也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摩崖;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1227年)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到了南宋时期,“补陀洛迦”一名已开始出现后来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势,这个倾向在宝庆《昌国县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该志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见编者眼中,该岛的正名和别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这个名称没有立即退出社会流传,并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该岛的主名出现。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对于普陀山地名的借用现象,清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清末)中已有这样的论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这样论断:“印度的‘普陀’因为是佛教圣地,所以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所搬用。”这个“布怛落迦”山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等考证: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译翻作“小白花(华)”,是讲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过这样的景观。这是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必须注意鉴别的。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该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所在地——布达拉山。
普陀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界于北纬29°32‘-30°28’,东经121°56‘-123°14’。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聚汇处,临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宁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长峙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0.5个。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地小区。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度5.5℃,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极其丰富的海产资源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资源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资源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捕鱼类。蟹虾类亦有40余种,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鹰抓虾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005年达6.03万亩,主要养殖紫菜、海带、蛤、蛏子、对虾、蟹和鱼类,其中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成功,是海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由于普陀区境内岛屿周围多滩涂,涂坡平坦蓄水渗漏性小,适宜海盐生产。2005年在产盐田总产量4.31万吨。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59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国际航道--虾峙门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20万吨载轮候船进出。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则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而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其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沿港岸设有船厂、柴油机厂、锚链厂及石油、渔网、渔机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百余家。目前,沈家门港已是客货运输综合性港口。后来居上的旅游产业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资源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海前哨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气候条件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度5.5℃,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海岛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县(区)称号,1998年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年均增长17.3%。财政总收入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49.3%和144.2%,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5.0%。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35亿元,比2002年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长34.4%。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看,这四年是普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稳中求进的海洋渔业作为全国的重点渔区,海洋渔业是普陀经济的重要基础。2006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总产值31.49亿元。渔农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渔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7%;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比2002年减少2.7%;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四年共报废拆解渔船918艘,分流捕捞渔民4525人,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7亿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5.5:33.3:41.2调整到15.5:40.7:43.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普陀境内海涂、浅海水流通畅,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深水网箱、高标准围塘等养殖新方式、新技术得到推广,全区养殖面积6.03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93亿元,其中大黄鱼的全人工养殖成功,是水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船舶修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产值33.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吨,中远船务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80.26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1.6%。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家,比2002年增加17家。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观、渔村风情和滨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去年央视《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拍摄,使桃花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200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64.6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4.2%,其中境外游客6.55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7.4倍;创旅游收入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4%。方兴未艾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普陀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和李鹏总理“扩大开放,繁荣舟山”的题词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分别规划建设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勾山海岛产业化园区,展茅丰岛工业园区和六横工业园区,假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省级东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围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线7.2公里,建成可容纳5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五”期间,普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沈家门港疏浚、东港海滨公园、虾峙渔港防浪堤工程、六横殡仪馆项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项目。专业市场培育也已初见成效,2005年舟山国际水产城被评为全国首家水产行业“四星”级文明市场,实现水产品交易量30.19万吨,交易额32.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5.3%。早在1996就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编入《中华之最》大典,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都将为普陀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历史沿革普陀区因区内的著名的佛教名胜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但是,与其他佛教名山比较,普陀山不仅是其中唯一的海岛,也是唯一来自于梵语的地名。据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然而,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之后,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不仅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时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观音菩萨的有关灵异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在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们心目中海岛所特有的神秘气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传速度。随着观音菩萨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在到经典中查找依据,并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无意中注意到这段文字与梅岑山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之初,由于译法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的《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也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摩崖;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1227年)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到了南宋时期,“补陀洛迦”一名已开始出现后来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势,这个倾向在宝庆《昌国县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该志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见编者眼中,该岛的正名和别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这个名称没有立即退出社会流传,并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该岛的主名出现。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对于普陀山地名的借用现象,清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清末)中已有这样的论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这样论断:“印度的‘普陀’因为是佛教圣地,所以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所搬用。”这个“布怛落迦”山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等考证: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译翻作“小白花(华)”,是讲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过这样的景观。这是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必须注意鉴别的。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该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所在地——布达拉山。
浙江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浙江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